留学报国 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
艺考文化课 中国社会近现代发展史,是一部留学人员报国史、强国史。一百多年来,数以百万计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,用留学期间掌握的知识、科技、管理等,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。特别是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,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满腔热情地怀揣爱国报国志向,践行兴国强国的伟大梦想,留学报国已经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神圣使命和理想信念。
从1872年开始,清政府每年派30名10—16岁的幼童到美国进行为期15年的公费学习,连续四年共派出120人,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,跨越太平洋,在美国旧金山登陆,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公派留学生。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学成回国后,活跃在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外交、金融、学术等各个领域,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知名人物,优秀代表包括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、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、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、山东大学首任校长唐绍仪等。他们带回了崭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,在传播科技、学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幼童留学计划,可谓打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大门,更打开了国人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。
其间,海外中国留学生学习重点从早期的实用技术,进而涉猎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内的政治、科学、文化等方面。留学人员胸怀“留学救国”远大理想,以救国救民为己任,用学到的新思想、新理论、新知识指导投身革命斗争和教育救国、科学救国的实践,涌现出孙中山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、蔡元培、周培源、竺可桢等革命领袖和近代科技、教育、文化事业的奠基人。留学期间,随着世界各地兴起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,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等人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。
艺考文化课 “宁做独立国的平民,不做亡国奴的博士!”“九·一八”事变,标志着艰苦卓绝并持续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爆发。国难当头,海外留学生深感国土沦丧的屈辱,纷纷中断学业归国,数千名留日学生更是选择集体辍学归国,掀起了近现代留学史上规模空前的回国浪潮。留学生不仅为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贡献智慧和力量,更贡献出了青春、汗水、鲜血乃至宝贵而年轻的生命。新中国建立前后,百废待兴,百业待举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人深谋远虑,以高超的智慧争取了滞留海外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、著名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到祖国的怀抱,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才智。
同时,独立自主、朝气蓬勃的新中国,犹如一块磁力强大的磁铁石,吸引着海外的热血青年学子,络绎不绝地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献技。以李四光、钱学森、邓稼先、华罗庚、朱光亚、周培源、苏步青、杨承宗、罗祖道、程开甲、王大珩、陈能宽等一大批留学归国精英为代表的大批专家学者,带回了海外先进的科学技术,成为祖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和领导者,成为新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力提升的栋梁,为振兴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、科技、国防、文化等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他们堪称新中国的无价之宝。尤其是为“两弹一星”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。
新中国建立之初,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是一个遭受多年战争创伤、一穷二白、满目疮痍的现实局面,恢复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是一道严峻而现实的门槛。党和国家高瞻远瞩,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,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。
艺考文化课 为此,党和国家设立了由聂荣臻、李富春、陆定一组成的留学生领导小组,每年的选派人数、专业都由周总理亲自审批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,中国政府派出的1.8万多名留学生,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,学成后全部如期回国。当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,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,成为国家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。邓小平批示,要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规模,“要成千成万名地派”“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”。改革开放后,第一批留学人员共50人赴美,开创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学子赴海外留学的新高潮。海外留学不仅满足了广大青年了解世界、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。
本文地址:www.mingshitang.net.cn/news_86.html艺考文化课